一、学科概况
赣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 缩写为 MSW)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强调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宏观倡导与微观实践、研究与 实践的结合,聚焦于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社会服务与管理三个研究 方向,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 4 名, 副教授 2 名,博士 13 名,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 1 名,多名教师拥有社会 工作师职业资格,并拥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科研教学和实践经验。近几年来承担了 国家级课题 10 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多项,出版学术专著 20 余部,在国内 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0 多篇。为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学校 选择了一批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组成导师组并聘请了资深 社会工作者作为校外实习督导,为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今年 来在为社会服务、精准扶贫、助力地方脱贫攻坚方面也取得喜人成绩。
二、培养方向
1.青少年社会工作
2.老年社会工作
3.社会服务与管理
三、培养目标
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致力于认同“以人为本、 助人自助、公平公正 ”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熟悉社会政 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社会服务与 社会管理的专业督导和项目主管,有志于社会工作组织创业或继续深造的高级专 业人才。
四、学制和在校学习年限
本专业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为 3 年,实行 2 至 5 年弹性学制。学位论文工作 时间不得少于 1 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可根据学 校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 2 年;个别 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基准学制内完成学业的,可根据学校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 规定适当延长在校学习年限,但不得超过 5 年。
五、培养方式
1.采取学校与各民政部门、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事业(如社区、街道、社工中心) 等单位联合培养方式。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实际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方 式。
2.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资配备。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 实务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教师为研究生授课。聘请来自国内外知名领军人物、高级 /资深社会工作师为研究生授课。
3.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实际应用,重视培养 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实际中 的案例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堂讨论引导研究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4.加强实践环节。见习、实习要求明确,并进行成绩考核。见习、实习形式 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多种安排。
5.学习成绩以考试、作业、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报告、文献阅读等方 面综合评定。聘请行业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讲课或开设讲座。成立导师组, 培养过程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并与校外 导师联合参与专业实践、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工作。
6.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 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培养计划。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该充分 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该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 式、教学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等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或要求。硕士研究生个人培 养计划须经导师签字,学院领导审定后,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
7.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硕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硕士研究 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 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修改,必须填写《培养计划变 更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领导同意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8.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 材施教,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 情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导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 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培养中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本专业总学分要求不低于 35 学分。根据全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教 育指导委员会的有关要求,我校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 课程(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 向必修课三大类,选修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两大类。
七、必修环节
1.必修环节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全面培养的重要体现,包 括学术活动、文献研读、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劳动教育等环节。
2.社会工作硕士在读期间,应听取不少于 4 场由学校或学院组织的高水平学 术活动;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参加专家讲座)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 质量进行考核。公开主讲不少于 1 次有关文献阅读或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 告。学术活动和文献研读为 1 学分。
3.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要求撰写见习、实习报告。根据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共计6 学分。
4.鼓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可包括专业技能竞赛、参与行业创新 项目、开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且取得营业执照、开展实际助人服务等。创新创业 实践为 1 学分。
八、中期考核
1.中期检查安排在第 3 学期,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
2.中期检查前必须完成课程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
3.硕士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赣南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检 查表》,检查内容包括课程学习的学分和成绩、思想表现、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和 开题报告等。
4.开题报告:硕士生应首先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实际调查,把握学科 发展前沿,重视文献知识产权,写好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并 在导师安排的开题报告会上作公开报告、答辩,经审核通过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 撰写工作。
5.中期考核结果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中期考核成绩优 秀比例不超过参加考核人数的 30%,具体办法按《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 考核暂行办法》执行。中期考核未通过者,不得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中期考核时 间原则上在第 4 学期结束前完成。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要求和标准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及《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办法》《赣南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等文件精神,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 习和实习实践等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 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符合学校硕士学位授予相关规定的,授予社会工作硕 士专业学位。
十、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 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 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和学院应注意抓好学 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课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双向盲审、答辩等几个环节, 并制订具体的时间安排。对盲审过程中表现出选题及科研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者, 必须推迟论文答辩时间。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应结合社会工作发展实际开展实务和理论研究或项目设计研究等。
2.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并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充分调 研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 目标、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学术创新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 并广泛征求意见。
论文选题必须能体现本学科及实践领域的开拓性和前沿性,具有较强的实践 意义;选题原则上应与专业实践活动相结合。
选题初步确定后,必须在第 3 学期第 18 周前组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不少于半年。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 人独立完成。研究生应定期向导师报告论文进展情况,以便导师及时给予指导, 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立论正确、思路清晰,体现扎实的社工作实务和理论基 础,系统的专门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逻辑严密的结构,准确的语言、图表、 数据和注释,能将概括的研究内容提升到具一定理论高度的结论或总结,体现较 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不正当引用他人成果;对论文的评价主要 考核其运用所学操作模式、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其内容是否有新见解, 新突破等。
论文书写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 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参见《赣南师范大学关于硕 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修订)》。
4.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及硕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
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及硕士学位的申请与授予等工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 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赣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进行。
十一、其他规定
附件 1
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 课程 属性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必修课 (要求 21 .0 学 分) | 公共必修 课 (要求 5 . 0 学分) | 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 | 2 .0 | 32 | 1 | 考试马克思主 |
|
义与社会 科学方法 论 | 1 .0 | 16 | 2 | 考试 |
|
综合英语 | 2 .0 | 32 | 1 | 考试 |
|
学科基础 课 (要求 5 . 0 学分) | 高级社会 工作实务 | 2 .0 | 32 | 1 | 考试 |
|
论文写作 与学术规 范 | 1 .0 | 16 | 1 | 考试 |
|
社会工作 理论 | 2 .0 | 32 | 1 | 考试 |
|
方向必修 课 (要求 11 .0 学 分) | 社会工作 研究 | 2 .0 | 32 | 1 | 考查 |
|
社会服务 管理 | 1 .0 | 16 | 2 | 考查 |
|
社会工作 伦理 | 2 .0 | 32 | 2 | 考查 |
|
社会政策 分析 | 2 .0 | 32 | 2 | 考查 |
|
社会工作 项 目开发 与督导 | 2 .0 | 32 | 2 | 考查 |
|
心理咨询 实务 | 2 .0 | 32 | 2 | 考查 |
|
选修课 (要求 6 . 0 学分) | 专业选修 课 (要求 6 . 0 学分) | 老年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
社区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
儿童青少 年社会工 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
家庭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
农村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
|
| 残疾人社 会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
女性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矫正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医务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学校社会 工作 | 2 .0 | 32 | 3 | 考查 |
补修课 (要求 学 分) | 补修课程 (要求 学 分) | 社会工作 概论 | 0 .0 | 32 | 1 | 考查 |
社会工作 实务 | 0 .0 | 32 | 1 | 考查 |
必修环节 (要求 8 . 0 学分) | 必修环节 | 学术活动 和文献研 读 | 1 .00 |
| 6 、5 、4、 3 、2 、 1 |
| 1-6 学期 |
专业见习 | 1 .00 |
| 3 、2 、 1 |
| 1-3 学期 (200 小 时) |
专业实习 | 5 .00 |
| 5 、4 |
| 4-5 学期 (600 小 时) |
创新创业 实践 | 1 .00 |
| 6 、5 、4、 3 、2 、 1 |
| 1-6 学期 |
课程设置 备注 |
|
研究生必读/选读书目及刊物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社 | 文献类别 | 备注 |
社会工作 |
| 期刊 | 必读 |
社会政策研究 |
| 期刊 | 必读 |
社会工作实务:应用 与提高(第七版) | 【美】扎斯特罗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著作 | 必读 |
个案工作 | 隋玉杰 | 著作 | 必读 |
社会工作:一体多面 的专业 | 美】莫拉莱斯、谢弗 主编 | 著作 | 必读 |
青少年团体治疗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 ,2005 年版 | 著作 | 必读 |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 分析(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6 年版 | 著作 | 必读 |
宏观社会工作实务 (第三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6 年版 | 著作 | 必读 |
社会工作伦理:实务 工作指南(第七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 ,2005 年版 | 著作 | 必读 |
社会工作评估—— 原理与方法 |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 社 ,2005 年版 | 著作 | 必读 |
附件 3:教学大纲
《 》课程简明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
| 课程编号 |
|
课程负责人 |
| 课程负责人所在单位 |
|
教学团队成员 |
|
课程类别 |
| 学时 |
| 学分 |
|
授课方式及 时数分配 | 集中讲授 | 组织研讨 | 实验分析 | 读书指导 | 实地调研 | 自主学习 | 其他 |
|
|
|
|
|
|
|
课程定位、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成效(请注明课程思政的元素和方式) |
教学内容及安排(请注明各章节及学时) |
考核方式 |
|
使用教材 |
|
(请注明使用教材名称、作者/主编、出版单位、出版年份、版次) |
参考书目 |
|